首页 > 印象南极


南极洲【Antarctica】


Antarctica_unlabeled_physical_map.jpg

南极洲被称为第七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有人员定居的大陆。

南极大陆的总面积为139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中国和印巴次大陆面积的总和。

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酷寒、烈风和干燥。平均风速17.8米/秒,沿岸地面风速常达45米/秒,检测到的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以上。

南极洲是个巨大的天然冷库,年平均气温为-25℃,内陆高原平均气温为-52℃左右,极端最低气温曾达-89.2℃。

南极洲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大陆内部年降水量仅30毫米左右,极点附近几乎无降水,空气非常干燥,有“白色荒漠”之称。

南极洲是世界上淡水的重要储藏地,拥有地球70%左右的淡水资源

南极洲每年分寒、暖两季,4-10月是寒季,11-次年3月是暖季。

南极洲蕴藏的矿物有220余种,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铂、铀、铁、锰、铜、镍、钴、铬、铅、锡、锌、金、铝、锑、石墨、银、金刚石等。

现在我们从旅行的角度来了解南极

 

 

南设特兰群岛【South Shetland Islands

111.jpg

南极海的一组群岛,是南极洲距离南美洲最近的地方,被970千米的德雷克海峡隔开。

邮轮从阿根廷的乌斯怀亚出发需要50小时抵达,从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乘飞机2小时即可抵达,是南极旅行的门户。

群岛的冰川近年正在后退,但全岛80%以上面积在夏季仍被冰雪覆盖。

该区全年多云、潮湿,西风强烈。由于群岛四面环海,全年气温差温不大,夏季平均气温约为1.5摄氏度,冬季则为-5摄氏度。

 阅读全文 >> 

 

 

南极半岛【Antarctic Peninsula 

112.jpg

南极半岛亦称帕默半岛(Palmer Peninsula)、格雷厄姆地(Graham Land)或奥伊金斯领地(Tierra de O'higgins)

位于西南极洲,是南极大陆最大、向北伸入海洋最远(南纬63°)的大半岛,东西濒临威德尔海和别林斯高晋海。北隔970千米的德雷克海峡与南美洲相望,南接崎岖的山地和冰雪高原。

南极半岛是南极大陆最温暖、降水最多的地方,有“海洋性南极”之称。

海拔5140米的文森山是南极洲的最高峰。通过海底山脉可将南极半岛—南奥克尼群岛—南桑德韦奇群岛—南乔治亚岛—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连成—蟠龙式的连续相接的山系。

南极半岛科考站林立,野生动物数量庞大,这里的夏天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

 阅读全文 >> 

 

 

南极内陆

南极内陆.png

南极地区物种极少,但数量却很可观,企鹅数量有1.2亿只,海鸟6000万只,海豹3000万头,还有数量可观的鲸鱼,暖季的时候显得生机勃勃。

以上描述是南极半岛及其附属群岛的情形,在深入南极的内陆地区是全年都至孤独、至沉寂、至寒冷的不毛之地,更是鲜有生命迹象,是名副其实的白色荒漠。

在这酷寒、狂风、孤独的南极大陆,仅有极少科学家在此从事科考工作,与他们相伴的是世界上最不畏严寒的帝企鹅。

而深入南极内陆,探访帝企鹅领地,在南极点留下飒爽英姿亦是每个探险家的终极梦想。

 阅读全文 >> 

 

 

南奥克尼群岛【South Orkney Islands】 

南奥克尼群岛.jpg

位于南纬60°15"-60°55"西经44°20"-46°45"之间,由科罗内申(Coronation)、劳里(Laurie)两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陆地面积620平方公里。

岛上有阿根廷和英国的科考站。罗里岛上设有无线电台和气象站。其中西格尼(Signy)岛常用作南极探险基地。

群岛上多山地,覆盖有冰雪,长苔藓、地衣。

鸟类有信天翁、海燕、企鹅等,常有海豹栖息。无固定居民,只捕鲸船在夏季来往。

我们部分南极三岛的航线将会途径并登陆参观此地。

 阅读全文 >> 

 

 

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South Georgia and The South Sandwich Islands

南乔治亚群岛.jpg

位于大西洋南部,阿根廷声称拥有主权,但实际为英国所控制,是英国的海外属地

南乔治亚群岛距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约1300公里,面积约3592平方公里;南桑威奇群岛距南乔治亚岛东南约750公里,面积约311平方公里。

这里拥有覆盖厚厚冰川的险峻高山,深邃的峡湾,栖息着令人惊叹的野生动物的海滩,这里的博物馆也记录着人类对南极探索的历史。

南乔治亚群岛附近由于冷暖洋流的交汇,在此形成了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大量的磷虾吸引了数量庞大的野生动物常年或定期汇聚于此,被誉为“南大洋的塞伦盖蒂”。

这里可以拍摄到马可罗尼企鹅、金图企鹅、帽带企鹅、阿德利企鹅、王企鹅、象海豹、信天翁、海燕等丰富的野生动物,是摄影者的天堂。

 阅读全文 >> 

 

 

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Islas Malvinas / Islas Falkland】

113.jpg

主岛地处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南部海岸以东约500公里,南纬52°左右海域。是英国海外领土,拥有内部自治权,英国负责其国防和外交事务。

福克兰群岛最吸引人的是奇花异草、种类丰富的海鸟、海洋哺乳动物以及拥有特殊地理构造的岩石形态。

大约有65种不同种类的鸟,包括黑眉信天翁、福克兰鷚、游隼和条纹长脚鹰。

马尔维纳斯群岛是数百万企鹅的繁殖地,其中最多的品种有跳岩企鹅、麦哲伦企鹅和巴布亚企鹅,还有少数的王企鹅和马可罗尼企鹅。

 阅读全文 >> 

 

南极科学考察站

英国站.jpg

南极大陆未来的开发利用,已经为世界各国关注。各种瓜分南极的主张和借口应运而生,其目的主要在于夺取南极大陆丰富的资源--尤其是能源。各国政府耗资巨大地支持南极探险和考察,其重要目的之一就在于跻身南极,为未来着眼。

科学考察基地,这些众多的考察站,根据其功能大体可分为:常年科学考察站、夏季科学考察站、无人自动观测站三类。其中,常年科学考察站有50多个,中国的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是常年科学考察站;夏季科学考察站在南极洲大约有100多个,经常使用的有70-80个左右,中国昆仑站为夏季科学考察站

世界上共有2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53个科学考察站,从各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分布来看,大多数国家的南极站都建在南极大陆沿岸和海岛的夏季露岩区。只有美国、俄罗斯(前苏联)、日本、法国、意大利、德国以及中国在南极内陆冰原上建立了常年科学考察站。其中,美国建在南极点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前苏联的东方站最为著名。2009年1月27日,农历大年初二,中国在南极内陆“冰盖之巅”成功建立了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昆仑站,这标志着中国已成功跻身国际极地考察的“第一方阵”,成为继美、俄、日、法、意、德之后,在南极内陆建站的第7个国家。巍然矗立在海拔4093米南极“冰盖之巅”的中国昆仑站,是目前南极所有科学考察站中海拔最高的一个。

据悉,昆仑站建成后,中国将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南极内陆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其中包括开展冰川深冰芯科学钻探计划、冰下山脉钻探、天文和地磁观测、卫星遥感数据接收、人体医学研究和医疗保障等诸多内容。

 阅读全文 >> 


南极探索历程

18世纪起,探险家们纷纷南下去寻找传说中的南方大陆。1772-1775年英国库克船长历时3年8个月,航行97000千米、环南极航行一周,几次进入极圈 ,但他最终未发现陆地1819年沙俄派别林斯高晋率东方号与和平号两船,历时两年零21天分别在南纬69°53′、西经82°19′和南纬 68°43′、西经73°10′发现了两个岛。1823年2月英国人威德尔南下到南纬74°15′ , 创造了当时南下的最高纬度。1837年9月-1840年11月法国迪尔维尔曾力图超过威德尔创造高纬度纪录未成,但他以夫人的名字命名他于1840年1月19日发现的岛屿为阿德雷地,并命名其沿海水域为迪尔维尔海,后人还以其夫人的名字命名了一种企鹅,即阿德雷企鹅。随后,英国的罗斯于1841年驶入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罗斯湾,,但他为冰障所阻无法到达他预测的南磁极――南纬75°30′、东经154°。1908年英国的沙克尔顿挺进到南纬88°23′,离南极点仅差180千米 ,但由于食品耗尽而折回。1909年莫森、戴维斯和麦凯首次到达当时为南纬72°24′,东经155°18′的南磁极。1911年12月14日和1912年1月17日挪威的阿蒙森和英国的斯科特率领的探险队先后到达南极点

阿蒙森斯科特的故事

1910年6月,斯科特率领的英国探险队乘“新大陆”号离开欧洲。1911年6月6日,斯科特在麦克默多海峡安营扎寨,等待南极夏季的到来。10月下旬,当阿蒙森已经从罗斯冰障的鲸湾向南极点冲刺时,斯科特一行却迟迟不能向目的地进军。因为天气太坏,虽值夏季但风暴不止,又几个队员病倒了,所以直到10月底,斯科特便决定向南极点进发。

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的探险队从营地出发。每天冒着呼啸的风雪,越过冰障,翻过冰川,登上冰原,历尽干辛万苦。当他们来到距极点250千米的地方时,斯科特决定留下他本人和37岁的海员埃文斯、32岁的奥茨陆军上校、28岁的鲍尔斯海军上尉,继续向南极点挺进。

1912年初,应该是南极夏季最高气温的时候了,可是意外的坏天气却不断困扰着斯科特一行,他们遇到了“平生见到的最大的暴风雪”,令人寸步难行,他们只得加长每天行军的时间,全力以赴向终点突击。1912年1月16日,斯科特他们忍着暴风雪、饥饿和冻伤的折磨,以惊人的毅力终于登临南极点。但正当他们欢庆胜利的时候,突然发现了阿蒙森留下的帐篷和给挪威国王哈康及斯科特本人的信。阿蒙森先于他们到达南极点,对斯科特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一下子把他们从欢乐的极点推到了惨痛的极点。

此刻,斯科特清楚地意识到,队伍必须立刻回返。他们在南极点待了两天,便踏上回程。半路上,两位队员在严寒、疲劳、饥饿和疾病的折磨下,先后死去。剩下的队员为死者举行完葬礼,又匆匆上路了。在距离下一个补给营地只有17千米时,遇到连续不停的暴风雪,饥饿和寒冷最后战胜了这些勇敢的南极探险家。斯科特写下最后一篇日记,他说:“我现在已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我们将坚持到底,但我们越来越虚弱,结局已不远了。说来很可惜,但恐怕我已不能再记日记了。”斯科特用僵硬不听使唤的手签了名,并作了最后一句补充:“看在上帝的面上,务请照顾我们的家人。”

过了不到一年,后方搜索队在斯科特蒙难处找到了保存在睡袋中的3具完好的尸体,并就地掩埋,墓上矗立着用滑雪杖作的十字架。

斯科特领导的英国探险队的勇敢顽强精神和悲壮业绩,在南极探险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们历经艰辛,艰苦跋涉,却没有将所采集的17千克重的植物化石和矿物标本丢弃,为后来的南极地质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们探险的日记、照片,也都是南极科学研究的宝贵史料,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为了让人们永远地纪念他们,美国把1957年建在南极点的科学考察站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

 

南极条约

南极科学考察站南极条约体系《南极条约》的主要内容为:

禁止在条约区从事任何带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南极只用于和平目的;

冻结对南极任何形式的领土要求;

鼓励在南极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

各协商国都有权到其他协商国的南极考察站上视察;

协商国决策重大事务的实施主要靠每年一次的南极条约的例会和各协商国对南极的自由视察权。

中国于1985年5月9日加入南极条约组织,同年10月被接纳为协商国